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组织专题研讨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工作
1月14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在武汉组织召开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研讨会。与会人员对长江水生生物现状、致危因素和珍稀物种濒危程度进行了全面科学分析,研讨了长江珍稀濒危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情况和下一步重点保护措施,有关专家对近期社会和媒体关切的热点问题作了回应。
针对近期社会关注的白鲟多年未见的问题,会议重点分析了其资源变化及成因。白鲟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1983年以来,国家采取禁止商业捕捞利用、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一系列保护措施来试图挽救该物种,但遗憾的是,2003年以后长江流域没有再发现白鲟。与会专家认为,洄游通道阻隔、产卵场消失、过度捕捞、航运、水污染和饵料鱼类资源下降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导致白鲟数量减少,繁殖规模下降,繁殖频次降低,当繁殖活动停止且高龄个体逐步趋近生理寿命后,种群逐步走向衰退。
与会代表分析了以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珍稀濒危物种为代表的长江水生生物现状和保护形势。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非法捕捞、航道整治、岸线开发、挖沙采石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种群衰退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针对中华鲟自然繁殖连续中断、繁殖群体数量急剧下降,长江鲟自然种群野外绝迹,长江特有鱼类现存种类减少以及长江渔业资源下降的困境,与会代表提出了落实中华鲟陆-海-陆接力保种工程、积极改善中华鲟产卵场环境、系统开展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工程、加强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储备、加大受胁物种监测预警、强化渔政执法等具体措施。此外,尽管长江江豚快速下降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仍需继续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大迁地保护、建立发展保种种群等手段。同时,与会专家还强调了白鱀豚功能性灭绝的教训和启示,高度肯定了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对于恢复长江珍稀特有物种和渔业资源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为全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农业农村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先后发布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多个物种的拯救行动计划,并以这些旗舰物种为抓手,完善保护制度、推进常年禁捕、构建保护网络、规范经营利用、扩大宣传影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动全面落实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稳步推进长江禁捕工作、系统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加大保障投入力度,全力拯救和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让生命长江再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好景象。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生态环境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长江航道局、国家濒管办武汉办事处、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环境保护部、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阿拉善SEE基金会、湖北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相关科研机构等单位代表以及多家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
附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