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

北京“菜篮子”越装越满 

时间:2019-08-20 14:20:25来源:food栏目:食品常识 阅读:

从全家上阵做西红柿酱,到一年四季随吃随买;从家家冬储大白菜,到200多种蔬菜任意选;从菜市场门口排长队,到轻轻一点手机下单……告别物资匮乏的年代,北京“菜篮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各类蔬菜零售网点已达9000余个,其中今年上半年就新增141个。

从冬储大白菜到随吃随买

对于78岁的田东钰来说,西红柿是家里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但数十年来,吃西红柿的心情却有了很大变化。

1985年以前,北京的蔬菜主要由本地供应,季节性十分明显。这对爱吃西红柿面的田东钰一家是个考验。从1968年开始,田东钰一家走上了自制西红柿酱的路。

“说出来您都不信,我们全家总动员,一年做120多瓶,全码在床底下。”田东钰家的西红柿酱小作坊运转了十几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正式“关张”。

1975年,年仅17岁的王和平进入当时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的朝内菜市场工作。在冬储大白菜上市的10天时间里,当时的朝内菜市场能卖出1000万斤大白菜。

为何家家都储存大白菜?主要因为当时冬天的蔬菜品种非常少,作为朝内菜市场采购员的王和平,每到11月下旬就会到南方采购蔬菜。“那会儿交通不发达,广东的菜运到北京得七八天,而且没有保温设施。”王和平回忆,很多蔬菜还没成熟就要摘下来,到北京后口感大打折扣。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5年,北京放开了肉、蛋、蔬菜等5种农副产品的价格,并打开城门,欢迎各地菜商进京。随着物流技术的飞跃,以及大棚种植的普及,市场上的蔬菜品种愈加丰富,过去一年到头只有十几种蔬菜,现在已经增加到200多种。

“物质丰富了,收入增加了,用不着再一年年做西红柿酱了,想什么时候吃,市场上都能买到。”田东钰说。

便民菜店网络越织越密

1985年后,随着各地菜商纷纷进京,北京的蔬菜交易越来越热闹。在当时的新发地村,主管农业的张玉玺带着创始团队,开始尝试建立规范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铁丝网做围墙,三轮板车做货架,1988年5月16日,新发地市场正式开张,这个仅靠15个人、15万元、15亩地起家的小农贸市场,逐渐成长为北京最大的“菜篮子”。

批发市场的繁荣为京城蔬菜稳定供应提供了巨大保障,但如何打通社区“最后一公里”成为新挑战。张玉玺决定,要推动商户和市场合作,把新发地的蔬菜直接送到社区。

就在“非典”疫情肆虐那年,从安徽老家来京闯荡多年的韦玉华和新发地市场合作开了一家配送公司,把新发地的蔬菜运到小区售卖。受此启发,韦玉华给当时主管商业的市领导写信,建议把菜店开到老百姓家门口。经过调研,北京在2004年的“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中,首次提出建设便民菜店。一张覆盖全市域的便民菜店网络逐渐铺开。

来自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北京各类蔬菜零售网点已达9000余个。同时,在一些暂时不具备固定蔬菜网点建设条件且市民需求强烈的社区,由蔬菜直通车补位。北京已培育形成近10家骨干蔬菜直通车企业,近300辆蔬菜直通车开进全市438个社区,年服务200余万名市民。

手机逛菜市成新潮流

从冬储大白菜时期一路走来的王和平,如今是北京唯一一家国营粮店同日升的经理,他还依旧保持着在店门口售卖冬储大白菜的习惯。“2000年时,店里的冬储大白菜还能卖70万到80万斤,去年十来天只卖了20万斤。” 王和平感受到,现在买冬储大白菜的几乎都是老年人,图的是一个念想儿。

随着新零售浪潮来袭,传统超市近几年纷纷“变脸”,带来前所未有的购物体验。在北京500多家物美门店中,市民使用“多点”自由购,就能自己担任收银员自助结账。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在APP上下单。在“多点”的线上订单中,生鲜占比已经达到72%,有用户甚至一周内线上买了6次生鲜商品。

超市界的“新物种”盒马2017年进京以来,也不断加速狂奔,已经开设26家门店。今年以来,又有越来越多的前置仓开到居民区周边,30分钟内就能把新鲜蔬菜送上门。

除了实体超市推出自己的线上平台,美团外卖、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以及每日优鲜、淘宝等电商平台,也能提供轻松便捷的买菜服务。丰富多样的买菜渠道,琳琅满目的蔬菜品种,沉甸甸的“菜篮子”正陪伴市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标签:

上一篇:7批次有机茶被检出禁用物质

下一篇:让好生态变成“金饭碗”

相关推荐
  • 消协提醒:老年消费者应谨防保健食品消费陷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