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安全 » 质量体系

正文

法治是祛除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的良药

发布日期:2017-03-13  来源:中国医药报   浏览次数:1518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法为基。可以说,没有法治,就没有食品安全,而良法是食品安全走向法治的前提。近年来,生产经营欺诈行为、标签说明书欺诈、食品宣传欺诈等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屡见不鲜,消费者对此深恶痛绝。

中国食品网讯:    中国食品网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法为基。可以说,没有法治,就没有食品安全,而良法是食品安全走向法治的前提。近年来,生产经营欺诈行为、标签说明书欺诈、食品宣传欺诈等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屡见不鲜,消费者对此深恶痛绝。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就《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征求意见,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有望得到遏制。

  对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处罚规定,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已有体现,但原则性较强。《办法》将上位法中分散的、抽象的法律原则加以梳理、细化,进一步强化了可操作性与可诉性。这对于依法强化监督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具有积极意义,也从侧面反映出相关职能部门查处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的决心。

  《办法》明确了包括产品欺诈、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欺诈、标签说明书欺诈等在内的十项食品安全欺诈行为,囊括了食品行业产、运、销的各个环节,真正抓住了关键法律风险点,切中企业经营安全中的痛点,有助于倒逼企业诚信经营。

  《办法》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可操作性,将虚假标注“酿造”“纯粮”“固态发酵”“鲜榨”“现榨”等字样的行为定性为食品标签、说明书欺诈;将普通食品使用“可治疗”“可治愈”等医疗术语的行为和使用“纯绿色”“无污染”等夸大宣传用语的行为定性为食品宣传欺诈。此类具体条款从操作层面对各类食品安全欺诈行为作了细致的界定,反映出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基层执法可操作性的重视,无疑更有利于追责问责,保障食品安全。

  值得一提的是,《办法》明确了涉嫌食品安全欺诈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负的法律责任,体现出政府对食品安全欺诈行为严惩不贷的决心。

  诚然,法治是祛除食品安全欺诈行为的一剂“良药”,但是,若要有效治理食品安全欺诈行为,还需提高监管的针对性,真正实现精准监管、信用监管、合力监管、开放监管、透明监管、法治监管。如此,诚信食安也就指日可待了。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