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安全 » 行业指导

正文

端午赛龙舟

发布日期:2015-05-21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8056

中国食品网讯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在我国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划旱龙舟的习惯。
 


图片来自网络
 

  赛龙舟起源

  赛龙舟,关于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说法,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赛龙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赛龙舟,广泛流传的起源是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龙舟和各地赛龙舟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

 除纪念屈原之外,各地人们还付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寓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一)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长乐三溪龙舟夜赛庆端午”是福建省独有的乡土风情。
 


长乐三溪龙舟夜赛庆端午(图片来自网络)
 

  (二)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


贵州龙船节(图片来自网络)
 

  (三)云南傣族同胞则在公历的四月中旬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云南傣族同胞赛龙舟(图片来自网络)
 

  (四)早在纪念屈原之前,湖南沅陵就有龙舟赛了,这里的龙舟赛是为纪念当地苗族先祖盘瓠而设:赛船多、划手多、观众多、赛时长。在龙舟文化广场,还有中国传统龙舟摄影艺术图片展,精美生动的图片展现了沅陵人的“龙舟魂”。


湖南沅陵赛龙舟(图片来自网络)
 

  (五)湖北秭归是屈原的家乡,这里还是王昭君的故乡。因此,在秭归过端午,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秭归人从农历四月底就开始忙碌———泡糯米,杀鸡鸭、扫庭院,备锣鼓,修龙舟……准备过节的阵势丝毫不亚于过大年,整个端午节仪式前后长达20天。
 


湖北秭归龙舟赛

 
    (六)岳阳国际龙舟节。屈原是在汨罗江以身殉国的,湖南岳阳作为屈原的第二故乡岳阳百姓历来都有“宁荒一年田,不输端午船”的说法。赛龙舟的习俗代代相传,赛龙舟的方法因地而异,而汨罗江畔的赛龙舟最为隆重,盖因屈原在此沉江的缘故。每逢端午节,在汨罗江畔都要举行竞渡仪式,万人空巷,争相观看。岳阳国际龙舟节也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向世界推荐的常年节庆活动。


湖南岳阳龙舟节(图片来自网络)
 

  (七)凤凰古城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举行龙舟竞渡,一般前后3天,是一年凤凰人最隆重和最热闹的事情,这里的赛龙舟最大的特点是保留了传统的龙舟比赛形式,每年参与凤凰古镇赛龙舟比赛的队伍都有数十支,按照淘汰制原则选出最优秀的队伍。比赛当天每个苗家寨子都会派出最精壮的汉子参加竞渡,河里游弋着几条龙舟,称之为红龙、黄龙、白龙和乌龙。很多外地的游客都会慕名前来参观这声势浩大的龙舟比赛。
 


凤凰古城赛龙舟(图片来自网络)

  

  (八)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赛龙舟历史悠久,龙舟已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2009年,铜仁市(今碧江区)被授予“中国传统龙舟之乡”,2011年,铜仁赛龙舟作为传统体育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贵州铜仁赛龙舟(图片来自网络)
 

  (九)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台湾赛龙舟(图片来自网络)
 

  (十)在香港,也举行竞渡,香港青衣的赛龙舟,很有特色。比赛前要向海里投祭品,组织工作也井井有条。
 


香港青衣龙舟赛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