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微信账号
微信扫描,添加关注
展开

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食品资讯 » 综合资讯

正文

食品流通领域抽检大数据呈现“稳中向好”

发布日期:2018-07-17  来源:新京报   浏览次数:600

中国食品网讯:  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社会共治意识的提高,食品安全呈现出“稳中向好”趋势,总体抽检合格率由2015年的96.80%提升至2017年的97.60%。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大型生产企业样品抽检合格率达99.6%。

  当然,新京报记者梳理近三年来的抽检信息发现,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微生物污染、品质指标不达标、超范围使用添加剂常年位居食品抽检不合格原因前三位,农兽药禁用及残留不达标、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今年年初,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在食品安全抽检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看到食品安全“好中有忧”的复杂严峻形势,监管部门坚持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对“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抓,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稳中向好”

  梳理近三年来由原国家食药监总局通报的抽检数据可以发现,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上升,食品安全状况呈现出“稳中向好”的变化趋势。

  2015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共抽检了17.23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0%;2016年共抽检25.7万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6.80%;2017年共抽检23.33万批次,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7.60%。

  分类来看,2017年,居民日常消费的粮、油、菜、肉、蛋、奶、水产品、水果等大宗食品合格率保持在97.5%以上;大型生产企业样品抽检合格率为99.6%,大型经营企业样品抽检合格率为98.7%,均比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达到99.5%,比2016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2015年高出2.37个百分点。

  今年1月23日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总局副局长的孙梅君介绍,通过持续的专项整治,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步减少,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问题逐步得到遏制,过去比较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婴幼儿配方乳粉“三聚氰胺”连续9年“零”检出;蛋制品中“苏丹红”也连续4年未检出。

  部分问题仍然突出

  总体向好的同时,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微生物污染、品质指标不达标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成为近三年抽检食品不合格的三大主因,而微生物污染常年居首。

  2015年的抽检信息显示,水产品、饮料、婴幼儿配方羊奶粉、部分网购食品以及小吃店不合格率偏高。在不合格原因中,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27.9%;品质指标不达标占26%;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24.8%。

  2016年抽检不合格产品中,最突出的问题为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污染、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分别占不合格样品的33.6%、30.7%、17.5%。

  2017年,排名前三的食品抽检问题依旧是微生物污染超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分别占抽检不合格样品的32.7%、23.9%、19.9%。

  此外,农药兽药禁用及残留不符合标准、重金属污染超标、有机物污染超标、生物毒素超标等问题也仍然存在。孙梅君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这反映出当前食品安全仍然处于问题易发、多发期,“农药兽药超标、重金属超标、有机污染物超标等问题,与我们的工业化进程、农业生产方式、特别是产地环境污染密切相关,解决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风险挑战。”

  “在食品安全整体情况‘稳中向好’的同时,还要看到食品安全‘好中有忧’的复杂严峻形势。”孙梅君说,虽然目前食品抽检不合格率只有2.4%,但由于我国食品体量大,对应的不合格产品数量也不小,“所以在监管上,我们始终坚持零容忍。”

  食品监管“严”字当头守住底线

  2017年,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持续加大“管”的力度,通过改革许可审批制度、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对突出问题进行大整治、开展餐饮业质量安全提升行动、落实地方属地责任、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等措施,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让“产”更加安全。

  据介绍,2018年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将更加有的放矢。按照原食药监总局在年初的规划,2018年食品安全监管将突出三个“紧盯”:紧盯食用农产品、餐饮食品、方便食品等重点品种;紧盯大型批发市场、校园周边、城乡接合部等重点领域;紧盯农兽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重点指标。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成立以来的首次工作会议——全国市场监管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讲话时指出,要坚持“严”字当头,坚守质量安全底线,加强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风险的底线,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市场监管总局还将继续大力打击违法侵害食品安全的行为,并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帮助消费者避开各种陷阱。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叔坤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相关机构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