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网微信账号
微信扫描,添加关注
展开

当前位置:中国食品网 » 深度观察 » 食事周刊

正文

2018009期 驴肉成分知多少?

发布日期:2018-01-12  来源:中国食品网   浏览次数:1591

近日一则“河间黑作坊制售假驴肉”的曝光不仅将“河间驴肉”推到了舆论的至高点,同时也使河间这个“驴肉火烧之乡”的人设分崩离析,冲击了公众本就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

中国食品网讯

  近日一则“河间黑作坊制售假驴肉”的曝光不仅将“河间驴肉”推到了舆论的至高点,同时也使河间这个“驴肉火烧之乡”的人设分崩离析,冲击了公众本就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

  供不应求的驴肉市场

  驴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氨基酸,低胆固醇的特点,不仅是绿色肉类食品,而且相比于牛肉、羊肉、猪肉等,其营养价值要比它们高许多,实属进补佳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驴肉已逐渐成为餐桌上的新宠。“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能和龙攀上关系,足以见得人们对驴肉的喜爱,驴肉的衍生食品驴肉火锅、驴肉火烧也是深得老百姓的青睐。

  但驴子生长速度过慢,繁殖周期过长,并不像鸡鸭牛羊那样能够大范围的养殖,所以导致了供不应求的市场现象。消费者的需求带动了驴肉餐饮、驴肉制品的繁荣,一些不良商家受利益驱使,便在用肉上打起了主意,昧着良心赚取黑心钱。

  驴肉也玩老婆饼的套路

  老婆饼里没老婆这个梗如今居然出现在了驴肉上,黑作坊、“以马代驴”、“挂驴头卖猪肉”“骡子肉充驴肉”......此次被曝的制假风波算是把河间这个“中国驴肉火烧之乡”的金字招牌给毁了。

  俗话说:“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用马肉、骡子肉甚至是猪肉代替驴肉做火烧,制售者虽可恨,但假驴肉从黑作坊到餐桌的过程也值得深究,在食品安全这场长跑中,理应让监管跑在报道前面,否则只会坏了食客胃口,臭了当地名声。

  令人震惊的“假驴肉”制销链

  据报道,整个河间煮肉的作坊有三百多家,真正有证照的却只占少数,一货车装七八吨肉,但真驴肉只占三成。河间驴肉火烧由“地方名小吃”到“地域黑产业”的异变,大规模的制销链不免令人为之震惊。而且据了解,这些“假驴肉”不仅在河北省内各地销售,每天还被成批量的发往北京、山东、安徽、河南等全国各地的各个驴肉火烧店。河间驴肉的招牌让太多人搭便车赚得盆满钵满,然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今河间“假驴肉”的恶名当然也可能会牵累甚广。

  国内专业的第三方食品追溯平台卓奇食品追溯平台创始人符春彦表示:食品安全总是相对的,属于风险事件,如若肉源难控制,用什么肉全凭商户良心,那么必然会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安全终究是个生态链,只要一个角落坏死,就会衍生蝴蝶效应,假驴肉上的诸多真问题,需要架起制度的照妖镜照一照了。

  随着相关假驴肉丑闻的大范围曝光,这种连片式、大规模的民间“假驴肉”制销链想必是难以为继,但小编认为还是应主动介入全过程抽检机制,并针对驴肉的原料进货、成品出货等物流环节进行全程追溯,只有多一些创新监管手段,“河间驴肉火烧”才可能重塑形象,重新俘获食客们的味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中国食品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中国食品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中国食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相关机构

友情链接

电话: 0371-86563572  邮箱:kf@zhuoqi365.com  版权所有:河南卓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豫ICP备09039160号-6